水稻烂秧及防治技术_中美诺威特生物营养(湖北)有限公司

推广应用application

首页 > 推广应用 > 相关农业技术知识

相关农业技术知识

水稻烂秧及防治技术

来源:本站   更新日期:2014年11月24日 浏览次数:0

烂秧是水稻的种子、幼苗在秧田期死亡(即烂种、烂芽和死苗)的总称,可分生理性和传染性两大类。生理性烂秧是指纯属不良环境条件所造成;传染性烂秧则多指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、绵霉菌、镰刀菌、丝核菌等弱寄生菌为害而引起的病害。


一、症状:


(一)烂种。由于催芽技术不当而丧失了生活力,以及发芽势弱,在催芽进程中未能及时萌发,种子播种后变色腐烂。一般纯属生理性因素所引起。


(二)烂芽。芽谷播种后至不完全叶伸出期间的根、芽死亡现象,可分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种。


1、生理性烂芽。比较常见的类型有淤籽、露籽、跷脚、倒芽、钓鱼钩和黑根。淤籽即芽谷全部陷入

泥中,芽鞘无法伸长,久后腐烂;露籽即芽谷暴露土表,种根久久不能入土,根、芽受日晒和温度变化影响而萎蔫干枯;跷脚即种根不断伸长,但不能扎入土内,芽谷一端被抬起,终于干枯死亡;倒芽只长芽而不长根,芽鞘与鞘叶徒长,头重脚轻,倒于土面或浮于水面;钓鱼钩即根、芽生长不良,幼芽黄褐色卷曲成鱼钩状,最后枯黄;黑根即根芽受毒害,种根和“鸡瓜根”发黑腐烂,幼芽逐渐枯萎。


2、传染性烂芽。据症状可分为绵腐型和立枯型。


绵腐型烂芽主要是遇持续低温阴雨时出现。最初在根、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,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绵毛样的菌丝体和孢子囊,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附着其上,逐渐变成土褐色或绿褐色,幼芽逐渐变黄褐色枯死。

立枯型烂芽开始时零星发生,后迅速向四周蔓延,严重的成簇、成片死亡。最初在根、芽基部呈现稍带水渍状淡褐色斑,随后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绵毛样菌丝体平贴于土表,并很快变成土褐色,也有一些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状物。幼芽基部多软弱,易拔断,最后幼芽和幼根变褐、扭曲、腐烂。


(三)死苗。指第一叶完全展开以后的幼苗死亡。在早稻二、三叶期常易发生,多属传染性,根据症状可分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。

       青枯型 死苗的病株最初为叶尖停止吐水,后心叶突然萎蔫,卷成筒状,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筒卷,全株呈绿色枯死,病株根系色泽变暗,根毛稀少。大多发生在二、三叶期,往往一墩墩突然出现,迅速蔓延,严重的成片枯死,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病健株交错现象。

       黄枯型 死苗则从下部叶片开始,先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色,再从下部叶片向上延及心叶,最后茎基部变褐软化,全株呈黄褐色枯死,病株根系变暗色,根毛很少,易拔起。多在一叶一心时开始发生,初期多在生长矮小的弱苗上先发病,随后逐渐蔓延扩大,严重时也一墩墩或成片枯死。


二、病原


烂种属非传染性因素造成的;烂芽和死苗原因是低温阴雨削弱幼芽和幼苗的活力,诱使多种病菌侵害所造成;死苗主要是由于病菌侵害幼苗根系,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,在冷后暴晴、温差过大时,病苗就迅速发生水分供不应求而呈现急性的青枯;若遇长时期的持续低温,转晴暖后的温差又不大时,则病苗出现营养物质供不应求,使叶片逐渐褪绿而成慢性的黄枯。引致烂芽和死苗的病原菌种类很多,是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的弱性寄生菌。以腐霉菌、绵霉菌、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为主。


腐霉菌:能引起烂秧的有12个种;绵霉菌:能引起烂秧的有5种;镰刀菌:能引起烂秧的有4种;立枯丝核菌:能引起烂种的有1种。  


侵染循环:腐霉和绵霉菌主要以菌丝、卵孢子在土壤和污水中越冬,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,侵染生机衰弱的秧苗,随后病苗又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。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,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,进行初次侵染,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。立枯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,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,扩大为害。



三、流行规律


引起传染性烂芽和死苗的病原菌虽然在土壤中普遍存在,但寄生性都很弱,只有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影响,导致幼苗生机衰弱,抗性降低时,病菌才得乘虚而入。气候条件、秧苗抗寒性、育秧方式、催芽质量、肥水管理等都与秧苗生活力有关,其中尤以气候条件更为密切。


(一)气候条件。育秧期间的气候条件与烂秧密切相关,特别是低温阴雨更是烂芽、死苗的前奏,低温前的异常高温和冷后暴晴,温差过大,又是促使死苗发展快,为害程度加重的重要诱因。早稻育秧期间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,时冷时热,且多阴雨。当冷空气侵袭,温度低于幼芽生长的最低温度12℃,又多阴雨、少日照时,幼芽的生理机能大大减弱,抗逆力差,迟迟不能扎根出叶,就诱使腐霉、绵霉等弱寄生菌侵染而烂芽。特别是二、三叶期,胚乳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即将耗尽,幼苗体内贮糖量不足,抗寒力最弱,若遇到低温更易造成青枯、黄枯死苗。土温低于15℃时,早籼幼苗的叶基生长与根尖生长受阻,低于8℃时幼苗根系活力严重受害,“吐水”发生障碍。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,根内的可溶性糖类与氨基酸等还会向根际土壤外渗,这就为腐霉等病菌繁殖提供营养,为侵入根部创造了条件。而且腐霉菌和绵霉菌等又耐低温生长。故在零度以上低温情况下,持续时间越长,低温强度越大,越易引起腐霉菌等侵入,导致死苗。如果低温前后出现异常高温,更会促使严重死苗。

镰刀菌的生育温度范围也较宽,为3~35℃,丝核菌为13~30℃,低温削弱幼苗抗性,同样有利于侵染。


(二)幼苗抗性。幼苗的抗病性与其抗寒性成正相关,而幼苗抗寒性则与水稻类型、品种、种子质量、催芽技术、幼苗生育期、肥水管理等密切相关。一般籼稻抗寒力差,不同品种也不一致,抗寒性差的品种往往病多、病重。

种谷成熟度不高或不饱满,贮藏养分少,发芽力差,抗逆力也低。浸种未浸透或浸种时间过长,发芽力差,也会降低幼芽的抗逆力。催芽后,根、芽的长短与烂芽有密切关系。短芽的抗逆力较长芽强,芽长根短或根芽过长最不利于扎根竖芽,也极易遭受腐霉菌、绵霉菌等侵害。

播种应避免阴雨天进行,排水不良或过早灌水上畦面,就易造成缺氧窒息而诱致烂芽。

偏施氮肥,苗体内氮代谢过旺,抗寒性差,极易诱发病菌侵害而造成死苗。


四、防治方法


防治烂秧应以提高育秧技术,改善环境条件,增强稻苗抗病力为重点,适时进行药剂防治。芽谷播种后至幼苗一叶期,其主要矛盾是扎根立苗,只有使种根和一叶期芽鞘节上长出的次生根(鸡瓜根)及时扎入土中,才能使幼芽正常地成长为幼苗,这是防止烂芽,培育壮秧的关键。扎根的重要条件是向根部供氧,因此,防止烂芽应狠抓秧田、催芽、播种的质量以及芽期湿润灌溉等措施。一叶伸展以后,应着重通过肥水管理,增强幼苗抗性,减少低温影响,必要时辅以喷药保护。


(一)提高秧田质量。秧田位置应选择肥力中等,避风向阳,排灌方便而地势较高的地方,秧田制作应提倡干耕、干做,达到面平沟深,上糊下松,软硬适度,畦宽恰当,冬闲田作秧田要冬耕晒垡,多施温性基肥,以增加土温和通透性。


(二)精选谷种。种谷要纯、净、健、壮、成熟度高,浸种前抓住晴天晒种1-2天,使种子的含水量降低,增强吸水能力,促进新陈代谢,提高种胚的生活力,以求发芽迅速而整齐。晒种后进行风选、盐(泥)水选种


(三)浸种消毒。种子消毒以下列两种方法较好:1、25%咪鲜胺(使百克、施保克),中晚稻浸种再加60%吡虫啉(优伴)2000~3000倍液浸种,浸种后清水冲洗直接催芽。2、10%二硫氰基甲烷(浸种灵),中晚稻浸种加60%吡虫啉(优伴)3000~4000倍液浸种,浸种后清水冲洗直接催芽。


(四)提高浸种催芽技术。浸种要浸透,以胚部膨大突起、谷壳呈半透明状态,透过谷壳能隐约可见腹白和胚为准。要防止浸种过长,造成胚乳中营养物质外渗,种子发粘而降低发芽力。催芽过程中务使水分、温度、氧气三者关系协调。露白前温度过低和水分过多容易出现“滑壳”,露白后温度过高又易发生烧芽,要求做到高温(36-38℃)露白,适温(28-32℃)催根,淋水长芽,低温炼芽,避免出现根长芽短或芽长根短,根芽过长等不良现象。


(五)土壤消毒与药剂拌种。播种前必须用敌克松土壤消毒。即在床土入盘装好后用45%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亩净秧板1.5KG左右,浇透床土,再行播种。也可再用苗博士或咪鲜胺(中晚稻伴种可加60%吡虫啉(优伴))按照药水比1:20的比例浸拌30分钟,使表层均匀附着后晾干播种。


(六)掌握播种质量。据品种特性,确定播种适期、播种量和秧龄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℃时方可大批播种,浸种催芽应根据天气预报,抓住暖尾冷头开始,以便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,使播后有3-5个晴天,有利于芽谷扎根现青。根据秧龄长短严格控制播种量,并均匀播种,播后适度塌谷,以谷陷半粒为宜,防止露籽或淤籽。塌谷后盖灰保温保湿,有利于扎根竖芽。


(七)科学管水。芽期的主要矛盾是扎根立苗,扎根的主要条件是向根部直接供氧,因为此时根的持续生长要有5%氧气,而田水中一般只含0.3-0.5%,所以芽期应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,以保证扎根的需氧和防止芽鞘徙长。即使遇寒潮也要尽可能不灌水护芽,只有遇到暴风雨、冰雹或霜冻时才进行短时间的灌水护芽。


一叶期展开后,幼苗地上部向根部的供氧能力与叶鞘的贮藏能力明显增强,因此可以适当短期建立薄水层。二、三叶期幼苗抗寒力弱,应以灌水缓和温差,保温防冻为主。在寒潮来临时,要灌好深水或“拦腰水”护苗,寒潮期间当水温接近气温后,应适当降低水层或日排夜灌,当预报气温最低在5℃以下时,可短时间灌深水,但宜在翌晨排去冷水,换上新鲜水,保持畦面在1-2天留有薄皮水,以防幼苗水分供应失去平衡。待气温比较稳定、幼苗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后,就不再灌水上畦面,一般保持湿润,并追施少量肥料,以恢复生长。


塑料薄膜通风时要先上薄皮水,并宜在8-9时膜内外温差不大时进行。全部揭膜也要先灌水上畦面,防止温湿度突然变化,以维护幼苗活力。已发生死苗的秧田,应立即灌跑马水,每天一次,每次灌水上畦面后再立即排出。


(八)合理施肥。秧田施肥掌握基肥稳,追肥少量多次,先轻后重,先淡后浓,以及提高磷钾比例等原则,对肥力较低的秧田,在鞘叶至一叶期追施少量速效性氮肥,以利于扎根,即谓扎根肥。至二叶至二叶一心时,一般都应及早追施较多量的“断奶肥”,以利异养苗向自养苗转化。并每亩秧田喷施“穗满多”(含芸苔素内脂等和微量元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)两包,以促进秧苗活力,提高秧苗素质和抗逆力。


(九)药剂防治。在烂芽刚开始时及时喷药抢治,目前防治传染性烂芽和死苗的农药以敌克松的效果最好,施用浓度为45%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00-500倍,每亩净秧板用药 1.5KG。用药前,先在早晨排除秧田积水,待16时左右畦面稍干后,用喷雾器喷粗雾点或用洒水壶洒于畦面,尽量使药液全部渗入土内,用药后两天内不要灌水,以免冲稀。此药遇阳光直接照射或遇碱性物质易失效,所以晴天宜在16-17时使用,不可和碱性农药或化肥同时混用,但与硫酸铜(每亩50-100g)混用有增效作用。也可轮换使用53%金雷多米尔(甲霜灵·代森锰锌)700~800倍液或1%申嗪霉素800~1000倍液或20%甲基立枯灵 600~800倍液喷雾。


移栽后7~10天可每亩撒施25%萌蘖多200克以防止僵苗,促进返青分蘖。


建议使用穗满多或壮谷动力防病增产,提早成熟。